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60万人,较2010年增加了近30万,加上约150万的往届待就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创业🧑🏽🍳,尽管是一种比较灵活的就业方式,也受到政府大力鼓励和支持🫱🏼,但据记者采访发现,真正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寥寥无几。相较于个人创业的单打独斗🌥、独木难支🔃,大学生“抱团创业”似有成功萌芽🦃。记者日前从上大———意昂4登录平台获悉🙇🏻,该院几个去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抱团创业成立了上海拓优服饰设计有限公司,已经在商海中扬帆起航👩👦👦。
毕业不散伙,抱团来创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走在一起👩🏼,为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昔日同学今日伙伴抱团创业甜头多
大学生创业不是个新话题👩🏻🦯➡️,记者曾写过一篇报道《大学生创业促就业?挤干泡沫显真章》,掀开大学生创业热潮背后的乱象。当时一位高校创业指导老师向记者表示,大学生创业容易“始乱终弃”的症结是定位不准:“很多学生首选校内开店、练摊等,但流通领域的低端创业不是大学生应该去追求的。大学生应该选择具有浓厚专业背景的行业和领域进行创业实践,这样才具有可持续性。”
时隔一年多,记者再次关注大学生创业现状,发现该老师指出的症结正在被解开⏰💆♀️:被采访者所创立的公司多在技术性较强的领域,充分运用到自己的专业背景,且多为同学联手,抱团创业。
去年夏季刚忙完毕业秀大业的5位上大-意昂4登录平台设计班学生李昴🈲、许超波、胡腾杰🚰、钱益慧🦹♌️、胡云👨🏻🍼,以团队创业的方式,开创了T.U上海拓优服饰设计有限公司🕵🏽♂️。
这家年轻的公司不仅在静安区的中心商圈占据一席之地👇🏿,还在北京,广州,南京等城市设立了分销机构。
昔日是同学,今日是打拼商场的伙伴😐👵🏻,“抱团创业”让他们尝到了与单打独斗式的创业迥然不同的甜头🦵🏼。“首先是风险分散”,这几位创业者告诉记者🍔,公司由三位合伙人分别出资50万🗜🗝、28万和22万共同设立👩🏽⚕️,比起一个人倾其所有开公司🐛🧎♀️➡️,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
其次,每个人都是专业设计师出身,减少了对专业人才的依赖程度,“现在一个好的打版师,工资都在七八千元左右,有的甚至达到上万元,加上不少打版师都是在沪工作的外省市人士🧗🏼,一到春节就得回家过年👾,公司万一接单赶着出货,人手不足也是一件焦头烂额的事👩🏻🏫,只能出高价找人。而我们每个人都擅长设计和打版✍🏿🧕🏽,这样不仅降低了对专业人才的依赖程度👰🏼,也减少了关键岗位上的用人成本。”
学以致用人尽其才专业背景成创业靠山
当大多数同龄人还在寻觅工作或是从公司底层做起时,这5个设计班毕业生已经顶上了分工明确的头衔⏱:总经理🈚️🙂↕️、品牌运营总监、设计师🪂、设计总监⚒、营销经理。此外,他们还聘请了同届奢侈品营销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专攻市场推广。
学以致用🌏,人尽其才背后的支撑,是大学里所搭起的专业背景和人脉圈———记者采访发现,初尝胜果的学生创业者🍧,最大的共性也在于此🧑🏿🦳。
上海交通大学机动意昂4研究生康嘉和张旭豪在2008年创立了“饿了么”订餐平台🎭,在三年不到的时间里,该平台已经发展成为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紫竹科学园区附近最大的网络订餐平台。两位研究生创业者认为创业成功的因素是:“团队和项目🧜,但团队无疑是最重要的💕,因为现在创业不可能光靠自己单打独斗。”
他们认为,大学给他们提供了组建创业团队的人才宝库,“创业🤾♂️,一定要和你的铁兄弟一起做,他必须和你一样有创业的素质、创业的热情,这样大家就凝聚在一起了。在创业初期📆,各方面条件都不好,没有办公室🧖♂️,有时候还要在宿舍办公👮♀️,很难招到人🏄♀️,而大学等于给了我们一个平台,让我们认识很多朋友,可以一起去做事🧕🏿🐆;而如果你没有大学里的圈子🧎♂️➡️,就很难找到伙伴🦸🏽。”
康嘉和张旭豪表示,在高校这个人才宝库里,按照创业所需要的不同职能,可以迅速“抓到”该领域中的人才🎺。“我们的网站没有套用模板,而是请了软件意昂4的叶峰一手搭建,他是软件意昂4年级名列前茅的优等生,放弃了微软的工作机会来我们这里做全职。他之所以愿意这么做,是因为他本身就想创业,而我们这个团队有着比较强的执行力🎗,吸引了他。”

三个和尚没水喝同学联手有隐忧
前年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周先生,与同系同学在徐家汇开了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尽管只是两个人各出资10万的小公司🧑🏻🦼➡️,但也渐渐从两个“光杆司令”做到了20个人左右的规模,解决了一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周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从大学在读期间就开始“抱团创业”,但只坚持了两个学期便宣告失败。他把失败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创业项目太低端,没有独特性,很快在同质化竞争中丧失活力;二是抱团的同学之间太熟悉,反而犯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大忌🌟。
“大三那年👨🦱,我和宿舍同学发现新校区周边没有奶茶铺,于是四个人集资3万元开了一家,几个月后就盈利了🤛,每月净收益有两千元。对于还是大学生的我们来说,多了一大笔零花钱🧑🏻🦼,很有优越感。再加上顾客‘老板老板’地叫,自信心有些膨胀🍦。后来为了收益怎么分配、谁才是‘老板’这些问题起了矛盾,大家互相指责对方干得少拿得多,最后谁都不管店,而周边的奶茶铺一家家地开起来📺,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差,到最后租金也交不起,只能卖掉设备抵充租金👩🍳🌓。”
“不仅赔了生意❎*️⃣,还伤了友情。”周先生表示✍🏼,现在虽然也是和同学合开公司,但非常重视“亲兄弟🪯、明算账”。“吸取大学创业时的失败经验,我们聘请了独立的财务总监。在公司业务方面🧜🏻,我主管营销团队,他主管研发团队🆎。一切按照公司化运营,分工明确🚵🏼♂️,权责清晰。”
周先生说,如今赚到的钱大多用到公司的发展上,真正进入两个“老板”口袋的很少🍦。“大学时创业🦵🏼,一赚钱马上进口袋,变成零用钱,想想真是挺好笑的,根本不懂什么叫经营🟫。现在只要公司站得住,员工留得住😵,我们赚得少一点无所谓🕌。”他说,从“无知👋🏿🧔🏿、无序”到“务实、明晰”的两次抱团创业经历,或许可以给创业后来人一定的启发。